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06篇
  免费   5147篇
  国内免费   6801篇
测绘学   4306篇
大气科学   4535篇
地球物理   5912篇
地质学   13881篇
海洋学   3470篇
天文学   245篇
综合类   2174篇
自然地理   3531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328篇
  2022年   990篇
  2021年   1107篇
  2020年   1267篇
  2019年   1323篇
  2018年   1161篇
  2017年   1336篇
  2016年   1419篇
  2015年   1554篇
  2014年   1745篇
  2013年   1930篇
  2012年   1832篇
  2011年   1903篇
  2010年   1514篇
  2009年   1672篇
  2008年   1709篇
  2007年   1800篇
  2006年   1722篇
  2005年   1530篇
  2004年   1400篇
  2003年   1165篇
  2002年   1082篇
  2001年   920篇
  2000年   849篇
  1999年   766篇
  1998年   703篇
  1997年   621篇
  1996年   493篇
  1995年   458篇
  1994年   416篇
  1993年   354篇
  1992年   219篇
  1991年   188篇
  1990年   116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1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3篇
  1972年   2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941.
The dynamic behaviour of two curved cable‐stayed bridges, recently constructed in northern Italy,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full‐scale testing and theoretical models. Two different excitation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in the dynamic tests: traffic‐induced ambient vibrations and free vibrations. Since the modal behaviour identified from the two types of test are very well correlated and a greater number of normal modes was detected during ambient vibration tests, the validity of the ambient vibration survey is assessed in view of future monitoring. For both bridges, 11 vibration mod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frequency range of 0ndash;10Hz, being a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observed modes of the two bridges. Successively,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field tests was used to validate and improve 3D finite elements so that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two systems were assessed and compared based on bo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updated theoretical model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42.
Two approximate methods for decomposing complicated inelastic dynamic responses of wall buildings into simple modal responses are presented. Both methods are based on the equivalent linear concept, where a non‐linear structure is represented by a set of equivalent linear models. One linear model is used for representing only one vibration mode of the non‐linear structure, and its equivalent linear parameters are identified from the inelastic response time histories by using a numerical optimizer. Several theoretical relations essential for the modal decomposition are deriv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mplex modal analysis. Various numerical examin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check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modal decomposition methods, and the results are quite satisfactory in all cases. Fluctuating bending moment and shear at any location along the wall height contributed by each individual vibration mode can be obtained. Modal contributions to shear and flexural strength demands,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modal properties, under various seismic loading conditions can also be identified and examined in detail. Furthermore, the effects of higher vibration modes on seismic demands of wall buildings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modal decomposition methods. Several new insights into the complicated inelastic dynamics of multi‐story wall buildings are presented.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43.
山西省主要河流流域面雨量预报业务流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T213、HLAFS模式、MM5中尺度模式输出的格点资料以及日本降水量格点资料为基础,将影响山西降水的天气动力模型归纳为诊断模型,从中引出多个能够全面反映降水模型特征的综合物理因子;根据各种数值模式输出的降水量预报性能和质量优劣特点,依据数值模式的形势场预报优于要素场预报的现实,构造在不同环流形势背景下,启动不同预报方程的面雨量预报业务流程,有效地遏止了在环流形势调整时预报输出不能快速响应的弱点,提高了点和面雨量预报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944.
国家气象中心新一代业务中期预报模式T213L31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陈起英  姚明明  王雨 《气象》2004,30(10):16-21
T2 1 3中期数值预报系统于 2 0 0 2年 9月 1日起在国家气象中心正式业务化。作为此系统核心的T2 1 3L31全球模式与原业务模式T1 0 6L1 9相比 ,采用了一些新的数值技术 ,包括半拉格朗日时间积分方案的引入 ,采用规约格点 ,分布内存与共享内存并行相结合 ,从而在目前有限的计算机资源条件下 ,能积分高分辨率的模式。更重要的是 ,模式采用了一些更新、具有更真实物理概念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 ,对于辐射方案、次网格尺度地形参数化、积云对流方案、云方案、陆面过程方案都作了很大改进 ,从而克服了许多T1 0 6L1 9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明显提高了T2 1 3L31模式的预报技巧。  相似文献   
945.
几种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的预报效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玉强 《气象》2004,30(10):30-32
目前应用于我国各个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业务的预报方法主要有三种 :数值模式预报、统计预报和综合经验预报。这几种预报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势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应用以上方法对天津市市区进行空气质量业务预报 ,通过实测资料与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给出这几种方法在天津市区空气质量预报中的预报效果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46.
青海对流云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文 《气象科技》2004,32(5):343-347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三维对流云模式和2002年青海省河南县秋季外场试验取得的资料,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该地区秋季对流云降水主要为冷云降水,暖雨过程不易启动。降雨主要是由于霰落入暖层融化,雨水的蒸发是雨水减少的主要机制。霰在降水的产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霰的生成又与冰晶密切相关。冰晶是霰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霰生长的主要因素。初始的霰粒主要由冰霰自动转化生成,而较少由雨滴冻结生成。霰胚通过收集过冷云水和冰晶与霰的碰并又促进了霰的进一步生长。冰晶的生成主要是由于自然冰核的核化,因此,自然冰核的数浓度对整个降水过程都有影响。霰是云中过冷水消耗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47.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报长江上游流域面雨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仁芳  刘静 《气象科学》2004,24(4):483-487
利用1998~2000年3~11月长江上游六大流域逐日降水实况和MAPS、T106(T213)、欧洲中心等数值产品资料,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六大流域强降水面雨量等级预报模型。并于2002年6~9月进行了业务试验。  相似文献   
948.
以深圳市为例,对污染物浓度与各种大气参数的定量联系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及物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分区的城市空气污染潜势等级预报方案。该方案定量考虑了地面和边界层共十几个因子的影响,特别是考虑了地理环境各向异性的效应,将风向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响因子。方案还针对各污染物稀释特性的差异对不同污染物分别建立潜势预报方案。另外,方案还考虑了相同大气条件下大气对城市不同区域污染物稀释特性可能存在的差异,对不同区域分别建立潜势预报方案。最后用高分辨的中尺度数值模式对大气参数的未来演变作出高时空分辨的预报,进而作出分区、分时段的城市空气污染潜势预报。本方法完全客观定量,物理意义明确,可制作高时间分辨的空气污染潜势预报。  相似文献   
949.
运用改进系统建模法对南海气象数据的建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系统建模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动态数据建模方法,对南海气象数据中的温度进行建模并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根据模型推导出格林函数、逆函数和自协方差函数等,并讨论了南海气象数据中温度模型的稳定性、可逆性和合理性.对系统的频率特性和谱函数进行分析讨论,并给出建模过程中的一些图像.根据模型的适用性检验发现,对所研究的气象数据而言,ARMA(4, 3)模型是最合适的,具有平稳可逆性.所有的建模和分析过程在MATLAB上实现.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建模方案简便易行,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系统的合理模型.  相似文献   
950.
GPS水汽遥感中的大气干延迟局地订正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GPS遥感水汽过程中,大气干延迟模型的精度直接影响水汽遥感的精度。根据广东清远站1995~2001年的气象探空资料,计算了GPS水汽测量中的实际大气干延迟。在此资料基础上,利用地面气象要素建立了大气干延迟的年和分月局地订正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年模型的精度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普适模型;月模型与年模型相比,效果不是很明显,建立局地分月订正模型意义不大;在对高度角的敏感程度上,局地模型略大些;当高度角小于75时,大气干延迟弯曲路径与直线路径之差ΔS随天顶角增大而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